Powered by
Issuu
Publish for Free
2015年5月21日 星期四
2015年5月20日 星期三
2015年5月19日 星期二
2015年5月18日 星期一
2015年5月13日 星期三
暗夜中的掌燈者:姚一葦與1960年代
重訪後街:以陳映真為線索的一九六○年代 系列座談六
暗夜中的掌燈者:姚一葦與1960年代
姚一葦(1922-1997)先生在1960年代,以「暗夜中的掌燈者」之姿,成為《筆匯》、《現代文學》、《文季》等重要文學刊物的主要推手之一。他不僅提攜後進,鼓舞陳映真、施叔青、白先勇、尉天驄……等作家生產大量影響後人的重要作品,同時還發表了《孫飛虎搶親》、《碾玉觀音》、《紅鼻子》等劇作,對往後的劇場影響甚鉅。之後更參與北藝大的創校,並名列戲劇系的創辦人之一,也因此被戲劇界推崇為「台灣現代劇場的領航者」。這場座談我們請來1992至1997年間曾經深入訪談姚一葦的陳傳興先生,聽他娓娓道來他眼中的姚老師,除了重溯那孤獨但卻澎湃洶湧的年代,同時也希望在藝文的向度,重新認識姚一葦與60年代的關係。時 間:2013年11月17日(日)14:00-
地 點:月涵堂(台北市金華街110號,金華街與金山南路口)
主講人:陳傳興(行人出版社創辦人)
主持人:陳光興(交大亞太/文化研究室召集人)
主辦單位:交通大學亞太/文化研究室、亞際書院、清華大學亞太/文化研究中心、交大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文化研究跨校學程
2015年5月12日 星期二
劇場雜誌與影像轉譯的年代
重訪後街:以陳映真為線索的一九六○年代 系列座談五
劇場雜誌與影像轉譯的年代
1960年代中期,台灣經濟逐漸復甦,但因政治閉鎖而來的文化單調,使得青年及知識分子感覺荒蕪。《劇場》雜誌就在一群電影、影像愛好者的熱情下,組合了人際網 絡,以譯介、實驗性創作,嘗試在忙碌與疏離的日常步調中,滋潤、反思生活的意義。《劇場》編輯群在禁忌年代有意迂迴於思想管制的邊緣,且時常透過當時的藝 文儲庫「耕莘文教院」進行試煉。誠然內部歧異,並在第九期後停刊,但這份開創性的刊物所點燃的引信,卻由島內蔓延至島外並持續延燒。我們與「耕莘文教院」 合作,力圖返回歷史現場同理時代線索。時間:2013年8月31日(星期六)14:00—
地點:耕莘文教院大禮堂(臺北市辛亥路一段22號)
與談人:
邱剛健(資深電影工作者,《劇場》雜誌創辦人)——遠距參與
莊 靈(台灣攝影博物館文化學會理事長,《劇場》雜誌創辦人)
劉大任(作家,《劇場》雜誌同人)——遠距參與
周 渝(紫藤廬創辦人,70年代耕莘影劇欣賞研究社暨實驗劇團創辦人)
李幼鸚鵡鵪鶉(資深影評人)
致 詞:杜樂仁(耕莘文教院院長)
主持人:林麗雲(交通大學亞太/文化研究室研究員)
主辦:財團法人耕莘文教基金會、耕莘文教院、交通大學亞太/文化研究室、亞際書院、清華大學亞太/文化研究中心、交大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文化研究跨校學程
六○年代初期的氛圍
重訪後街:以陳映真為線索的一九六○年代 系列座談一
六○年代初期的氛圍
五○年代的台灣社會處於一個肅殺的年代,國民黨政權為了鞏固在台的統治,無所不用其極的剷除異己,左翼分子首當其衝成為鎮壓的對象,送上刑場、推入牢獄、被迫自新,左翼思想遭到連根拔起的命運。陳映真及他的朋友同道們於五○年代末、六○年代初爬出幽暗,開始進入社會的舞台。那時的社會氛圍、政治情勢是怎麼樣的?知識狀況又處於什麼狀態?當時活躍在文藝界的人們如何看待自身的處境?沉潛中的左翼分子又是如何活在那個年代中?本次論壇邀請了歷史現場的當事人以及對六○年代有體會、後來接上那個時代的詩人、作家,從不同的角度重訪六○年代初期的精神、思想狀況,為接下來的系列活動提供當時歷史條件的解析。時間:2013年3月31日(星期日)13:30-18:00
地點:月涵堂(台北市金華街110號,金華街與金山南路口)
與談人:
陳明忠(夏潮聯合會榮譽會長)
尉天驄(政大中文所、台文所名譽教授)
吳 晟(詩人)
鄭鴻生(作家)
主持人:陳光興(交大亞太/文化研究室召集人)
主辦:交大亞太/文化研究室、亞際書院、清華大 學亞太/文化研究中心、交大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文化研究跨校學程
2015年5月6日 星期三
現代主義藝文的發聲和變奏
重訪後街:以陳映真為線索的一九六○年代 系列座談三
現代主義藝文的發聲和變奏
承續第二場座談主題:美國夢,也就是以美新處為中心探討冷戰結構下美式現代主義的亞洲擴張,這種擴張在六〇年代的台灣文藝舞台,雖然具體地掀起了現 代主義風潮,但同時也為下一波的批判現實主義及本土藝文回歸預埋線索。第三場座談我們請來現代主義藝文現場的見證者、蛻變自現代主義的藝文工作者,以及對 六〇年代現代主義藝文表現及其日後轉化有專研的學者,在往昔美新處的歷史現場,重新探索現代主義的藝文發聲及其變奏,而這樣的轉化又如何在日後成為陳映真 及其同道們的對話對象呢?時間:2013年5月25日(星期六)14:00-18:00
地點:二二八國家紀念館1樓(台北市南海路54號,南海路與重慶南路口)
與談人:
呂正惠(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教授)
宋澤萊(作家)
季 季(作家)
施善繼(詩人)
主持人:陳光興(交大亞太/文化研究室召集人)
主辦單位:交大亞太/文化研究室、亞際書院、清華大學亞太/文化研究中心、交大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文化研究跨校學程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