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1日 星期四

出身八斗子的「土左」王拓訪談


出身八斗子的「土左」王拓訪談

訪問時間:2015 年1 月1 日 地點: 台北市士林 王拓住所

本片是科技部 研究計畫:【台灣左翼思想口述計畫(1970 年代至1980 年代)】(NSC 103-2410-H-009-033-MY3)成果的一部分。主訪人:陳光興、林麗雲;訪談參與人:陳光興、林麗雲、蘇淑芬、劉雅芳、陳瑩恩、陳素香;影像記錄:陳素香;攝影:陳瑩恩。

王拓先生於2016 年8 月9 日過世,享壽七十三歲。他不僅是重要的鄉土文學作家,亦在劇烈動盪的七○、八○年代密切參與黨外雜誌、社會政治運動,他的生命經驗與思考是為戰後台灣歷史的重要現場與參照。「台灣左翼思想口述計畫(一九七○年代至一九八○年代)」工作團隊於2015 年1 月1 日於士林住所訪問王拓先生。在這場近五小時的訪談中,我們依照素來的方式從兒時成長進入生命經驗,隨時間推移而逐次進入他的學生時期、文學創作與評論寫作、黨外雜誌與運動生涯、參選、從政與退休。他對於我們比較熟悉的寫作與從政生涯所談較少,雖然在談及當下台灣政治與兩岸狀況時仍透露出因著這兩種身分而超越一般思想者、運動者的視野;他的沉思與陳述大多集中在七○、八○年代跟王曉波、陳鼓應、蘇慶黎、尉天驄和陳映真這些夥伴的交往與行動,在鄉土文學論戰、《夏潮》系統、《人間》雜誌、黨外雜誌與運動的關係網絡,以及比較不為人所熟知的組建工黨和帶領老兵返鄉探親團;而令他唏噓的則是從政後的政治與歷史情勢變化,及上述關係網絡、個人情感的輾轉。
本刊以王拓先生訪談稿是為紀念,正如標題—出身八斗子的「土左」—所述,我們試圖呈現的是他在戰後台灣歷史現場的行動與思考始終挾帶著與這片土地的切身的、深重的連結,並因此為回看歷史的我們所參照與尊敬。

在此亦感謝王拓先生、王醒之先生在訪談稿長達近一年的修訂過程中的細心
與耐心。



王拓簡歷
1944 生於基隆市郊八斗子漁村
1950 就讀八斗子國小
1956 入基隆中學
1962 聯考失利,任台電深澳火力發電廠臨時工
1963 考入國立師範大學工教系,大二轉入中國文學系
1967 自師大國文系畢業,任省立花蓮中學文史教員
1968 服預備軍官役
1969 退伍,入台北市立成淵國民中學任史教員
1970 考取國立師範大學與國立政治大學國文學研究所,與林穗英小姐
結婚,入政大中文研究所,發表短篇小說〈吊人樹〉
1973 畢業於政大中文研究所,同時在政大中文系兼講師
1974 任私立光武工專專任國文講師
1976 出版第一本文學評論集《張愛玲與宋江》、第一本小說集《金水嬸》
1977 發表文學評論〈是「現實主義文學」,不是「鄉土文學」〉,參與鄉土
文學論戰,出版短篇小說集《望君早歸》、文學評論集《街巷鼓聲》
1978 出版社會政治評論集《民眾的眼睛》、《黨外的聲音》,參選中央民
意代表
1979 創辦《春風》雜誌,因《美麗島》雜誌社「高雄事件」被捕入獄,判刑
六年
1981-1983 於獄中完成兒童故事〈咕咕精和小老頭〉、〈小豆子歷險記〉、〈英勇
小戰士〉與長篇小說〈牛肚港的故事〉、〈台北.台北〉之初稿
1984 獲釋出獄
1985 任漢洋飼料公司副總經理
1986 赴美參加愛荷華寫作班
1987 任《人間》雜誌任第23 至36 期社長,任「夏潮聯誼會」首任會長,
參與工黨組黨
1988 開放大陸探親後率「外省人返鄉探親團」訪問西安、北京,11 月加
入民進黨,搬回基隆
1991 當選第二屆國民大會代表
1993 辭去國大代表一職,參選基隆市長,惟告敗北
1995-2007 當選並連任第三至六屆立法委員
1997 舉辦「青春時代的台灣:鄉土文學論戰二十周年回顧研討會」
2008 2 月接任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第十任主任委員,5 月接任民進黨
秘書長
2009 卸任民進黨秘書長
2011 開始書寫所經歷的七、八○年代
2016.8.9 病逝於台北新光醫院,享壽七十三歲
----------------------
人間思想15  即將出版
相關文章為

陳光興、林麗雲 主訪|劉雅芳 整理 (2017)〈出身八斗子的「土左」:王拓訪談〉,《人間思想》,15期(春季號):5-56。
劉雅芳(2017)〈王拓訪談側記〉,《人間思想》,15期(春季號):57-59。


2017年4月12日 星期三

左傾的自由主義者──陳鼓應訪談


左傾的自由主義者──陳鼓應訪談
訪談時間|2015年1月19日、1月28日
訪談地點|台北市舟山路 陳鼓應住所
本文是科技部研究計畫:【台灣左翼思想口述計畫(1970年代至1980年代)】(NSC 103-2410-H-009-033-MY3)成果的一部分。






陳鼓應 簡歷

1935.7.1  出生於福建省長汀縣河田鄉的南塘村
1949  隨家遷台,就讀集集初中
1951  考入台中二中
1954  考入師大史地學系,加入國民黨
1956  轉學入台大中文系
1957  轉入台大哲學系
1960  台大學哲學系畢業,考入台大哲學系研究所,接觸《文星》雜誌
1963  台大哲學系研究所畢業,任中國文化學院哲學系講師
1966  因殷海光案被文化學院哲學系解聘,任台大哲學系兼任講師
1968  與張俊宏創辦《大學》雜誌
1969  任台大哲學系專任講師
1971  支持校園保釣運動,推動言論自由
1972  初次赴美,接觸劉大任、林孝信、龔忠武等海外左翼人士
1972.12.2  台大大學論壇社舉辦「民族主義座談會」
1973  「台大哲學系事件」發生,台大連續解聘包括陳鼓應在內的十三位哲學系教授、講師,其後陳鼓應轉任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同時與陳菊合作透過國際特赦組織進行人權工作
1975  參與《台灣政論》寫作
1976  參與創辦《夏潮》雜誌
1978  與陳婉真聯合參加中央民意代表選舉,創辦《鼓聲》雜誌,被國民黨開除黨籍
1979  參與「橋頭事件」,被政大國關中心解聘,因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停止選舉,後全家赴美,任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研究員
1984  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講授老莊哲學
1989  受學潮影響被停職,兩年後重返課堂
1992  主編刊物《道家文化研究》(香港)

1993  時隔十四年,得以重返台灣
1997  「台大哲學系事件」獲平反,返回台大任哲學系教授
1999  任捷克查理斯大學東亞系客座教授
2003  於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主講「道家思想研究」
2005  退休後任台大哲學系兼任教授、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專任教授
2008  任台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特聘學者
2011  任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於哲學系任教




陳光興、林麗雲 主訪|郭佳、林麗雲 整理 (2016)〈在六、七○年代急流中勇退的飄浪哲學家:陳鼓應訪談〉,《人間思想》,14期(冬季號):4-29。




林麗雲 (2016)〈舟山路上的哲學家:側記陳鼓應〉,《人間思想》,14期(冬季號):30-32。


陳鼓應 記錄、口述(2016)〈保釣運動與台大哲學系事件〉,《人間思想》,14期(冬季號):33-43。

2016年12月8日 星期四

走向激進前的六○年代成長史 鄭鴻生訪談

戰後左翼口述計畫系列:以陳映真為線索
走向激進前的六○年代成長史   鄭鴻生訪談*



本片是科技部研究計畫:【台灣左翼思想口述計畫(1970年代至1980年代)】(NSC 103-2410 -H-009-033-MY3)成果的一部分。主訪人:陳光興、林麗雲;訪談參與人:陳光興、林麗雲、蘇淑芬、劉雅芳、陳瑩恩、陳筱茵、林家瑄;影像記錄:劉雅芳;攝影:劉雅芳。

訪談時間:2015 年2月 25 日 
訪談地點: 交通大學亞太/文化研究室





陳光興、林麗雲 主訪|郭佳、陳瑩恩 整理 (2016)〈走向激進前的六○年代成長史:鄭鴻生訪談〉,《人間思想》,13期(夏季號):26-45。



陳瑩恩(2016)〈鄭鴻生訪談側記〉,《人間思想》,13期(夏季號):46-48。




2016年7月19日 星期二

馬列雅弗斯.莫那能訪談



馬列雅弗斯.莫那能訪談
主訪人:陳光興、林麗雲
訪談參與人:陳光興、林麗雲、陳素香、蘇淑芬、陳瑩恩、劉雅芳、郭佳
影像記錄:陳素香
訪談時間︱2015920

訪談地點︱阿能按摩院


馬列雅弗斯莫那能

195663日出生於臺東縣達仁鄉人,名曾舜旺,畢業於臺東縣立大武國民中學

1974年初,莫那能認識了淡江大學山地服務社指導老師王津平

1974年底,莫那能到臺北縣淡水鎮找工作,在王津平宿舍住了約一、二個月之久,開始與一  些關心臺灣原住民的漢族朋友來往。

1978年底,幫黨外人士陳鼓應與陳婉真助選。

1979年因車禍傷及視神經,導致日後全盲。

198412月,莫那能與歌手胡德夫等人成立臺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2],莫那能擔任臺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促進委員會」召集委員。

19898月,由莫那能口述、書寫的台灣第一本原住民漢語現代詩詩集《美麗的稻穗》,由晨星出版社出版發行。

1996年,莫那能在臺北市成立按摩店「阿能按摩院」。

1999九二一大地震後,莫那能擔任「九二一原住民部落工作隊」召集人。

20002月,莫那能擔任臺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部落工作隊」(同年5月更名「原住民族部落工作隊」)委員。

2004719日,莫那能出席前民主進步黨主席許信良創辦的台灣民主學校成立記者會。

20105月,莫那能口述歷史書《一個台灣原住民的經歷》由人間出版社出版發行。


2010622日,中國作家協會官方網站發布公報,再次宣布莫那能、朱秀娟與陳映真成為該會首3位臺灣會員。

-------------------------------------------------------------------------------
莫那能   書寫   相關參考資料請連結
莫那能的專欄文章(由新至舊排序):

2016年7月13日 星期三

一生釣運、普及教育的苦行僧 林孝信訪談

一生釣運、普及教育的苦行僧
林孝信訪談

訪問時間:2015 年3 月24 日週二晚,  地點:交通大學亞太/文化研究室
此影片是科技部研究計畫:【台灣左翼思想口述計畫(1970年代至1980年代)】(NSC 103-2410-
H-009-033-MY3)成果的一部分。主訪人:陳光興、林麗雲;訪談參與人:陳光興、林麗
雲、蘇淑芬、陳素香、陳瑞樺、陳瑩恩、劉雅芳;影像記錄:陳素香;攝影:蘇淑芬。




陳光興、林麗雲 主訪|郭佳 整理(2015)〈一生釣運、普及教育的苦行僧  林孝信訪談〉,《人間思想》,12期(春季號):12-46







林麗雲(2015)〈典範在夙昔側寫  林孝信〉,《人間思想》,12期(春季號):47-49

2016年5月2日 星期一

不合時宜的成長路 林載爵訪談錄

不合時宜的成長路

林載爵訪談錄



時間:2014 年11 月18 日
地點:台北
此為科技部研究計畫:【台灣左翼思想口述計畫(1970 年代至1980 年代)】(NSC 103-2410-H-009-033-MY3)成果的一部分。主訪人:陳光興、林麗­雲;訪談參與人:蘇淑芬、劉雅芳、陳瑩恩;影像記錄:陳素香。



文/陳光興

大致從2008 年起,我們以交大亞太文化研究室為基地,爾後結合了亞際書院(泛亞的民間國際組織)在區域內各地所推動的亞洲現代思想計畫,逐步開始進行台灣戰後左翼思想/運動的研究工作。因為陳映真作為承先啟後、連接兩岸三地與東亞區域,乃至於第三世界,極為關鍵的特殊位置,我們過去多年都試圖透過「以陳映真為線索」的方法,以會議、論壇、演講、訪談、出版、影音、數位化等等的形式,慢慢收集資料、整理。2012-13 年間,我們把工作重點擺在1960 年代,2014 年起,累積過去的經驗,我們透過科技部的研究計畫開始進入1970 與1980 年代,更為有系統的進行訪談;基本的方法是將受訪者的生命歷程與社會政治的變動軌跡聯繫起來,希望能夠留下、積累曾經在歷史過程中發揮作用者的口述與對話紀錄,為有待梳理、建立與書寫的戰後左翼思想/運動的歷史提供準備。這樣長期工作的目的當然是在搭建起與過去聯繫的橋梁,為未來的左翼運動找尋出路,我們認為面對當前的困境,是要透過「回看過去、面向未來」,認真梳理變動的軌跡,解釋失敗的歷史條件,在錯誤中學習,才能在前輩們已經開展的基礎與道路上反省、調整、繼續前進。歷史沒有終結,未來是在不同力量的衝擊、碰撞與對峙中才能決定它的方向,我們期待自己的工作能夠成為過程中有機的組成。




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我們工作團隊在2014 年12 月間對林載爵先生的訪談。今天的著名出版家,七○年代初碰上楊逵,受到啟蒙,爾後加入《夏潮》雜誌的編輯工作,他回看了那段「不合時宜的成長路」。




陳光興、林麗雲 訪問|陳瑩恩、劉雅芳 整理 (2015)〈不合時宜的成長路:林載爵訪談錄〉,《人間思想》,10期(夏季號):110-123。

「局外人」的離散與安頓 葉芸芸訪談

「局外人」的離散與安頓
葉芸芸訪談


時間:2015 年1 月21 日
地點:交通大學亞太/文化研究室
此為科技部研究計畫:【台灣左翼思想口述計畫(1970 年代至1980 年代)】(NSC 103-2410-H-009-033-MY3)成果的一部分。主訪人:陳光興、林麗雲;訪談參與人:陳光興、林麗雲、陳素香、蘇淑芬、陳瑩恩、劉雅芳;影像記錄:陳素香。


陳光興、林麗雲 主訪|郭佳、林麗雲 整理(2015)〈「局外人」的離散與安頓:葉芸芸訪談〉,《人間思想》,11期(冬季號):4-28